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80章 无防之城,纳民于野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春秋时期的城市由“城”、“郭”两个部分组成。

    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筑城以卫君,造郭以守民,此所谓“内城外郭”。

    “城”是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、作为权力中心的聚落形态。“郭”是承担城市中商业、手工业、农业及居民区等经济生活职能的城市外围。

    难理解的话,举个图形例子:“回”。

    “回”里面的小“口”就是城,将小口“挖”掉,剩下的部分包括线条与空白区就是郭。

    就如同历史书上的紫禁城与燕京城,统治阶级住的紫禁城就是“城”,燕京城去掉紫禁城的部分就是“郭”。

    “城”区没什么好说的,“郭”区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:居民区、商业市区、官署区。

    如果城池是国家都城和氏族祖地,还会有类似洛邑“成周”与王宫之类的宫庙区。

    夏谕总体上要建的是一座中等城邑,先修起“郭”城的商业区与部分居民区安置徒众,再建一座小型内“城”驻兵自居。至于最外围“郭”城的城垣,工作量太大暂时搁置。

    建城不修城墙,这主意听起来比修马奇洛防线还不靠谱,简直是糟糕透了。约翰牛叔叔听了,估计得拿紧致的小牛皮靴狠狠的踢提议者的屁股。

    可在春秋时期,这并不是什么新奇事。从商至周,很多城市都存在“大都无防”现象,“郭”的最外围城垣在早期常不修筑。

    拿晋楚两国来举例。楚国自丹阳入云梦建郢都几百年来,郢都从来只有内城墙而无外郭墙。近些年患于吴国兵锋,才建起外围城垣,就这竟然有不少遗老说是亡国之兆。

    晋都新田亦是如此,如今也只有内宫城和郭区而无外城墙。不过,不建郭墙不代表不设防,都城之外会存在大量的卫星城邑,内藏甲兵翼护国都。新田之外就有六座兵邑,如今为六卿分据,六家牢牢“保护”着晋侯的安全。

    夏商周三代的君主们为了彰显天下之中的王朝气魄,选择不建郭墙。而晋、楚则是出于自身霸国实力的自信,比起加固都城防御敌人,两国更喜欢御敌于国门之外,大军守在四境,哪国敢轻易去撩虎须?

    反正鲁国是没撩过晋楚,比起当海后撩拨汉子心悬,娇滴滴的鲁公更习惯给威猛的晋侯当舔狗。

    当然,谁都知道舔狗不得好死,鲁公当然也逃不掉。

    再观夏邑建城之事。

    夏收之后,夏谕开出优厚条件大量招收乡民建城,得益于前期的宣传立信,西部四乡应者两千余众,再加上一千余徒兵,工程队规模空前“庞大”。

    民众如此信任自己,夏谕也做足了姿态,亲自监督食宿,过问基建诸事,训诫诸吏,严防苛待之事发生。除此之外,他还经常备上饮食慰问乡民为其加餐,若遇老幼少不得一番表演。一套不解释连招之后,四乡应征者蔚然,皆奋力营建城区,工期大减。

    一个月不到,在夏邑集镇基础上扩建的“郭区”便已完工。工成之日,夏谕召集应征乡民分发餐食,并依诺减免了四乡建城之民今年三成的农赋,国野为之动容。

    管吃管住,保证饮食,亲自慰问,还有工钱,这种神仙日子哪是徭役啊?不少野人喜极而泣,心中百感交集,有了这样的领主大夫,他们至少能过上几十年好日子,不用每日提心吊胆、西逃大泽。

    乡民们很高兴,一千余徒兵更高兴。经历了洛阳城下的“十面埋伏”,这些人大多不喜军伍,只想安生过日子。如今夏谕将四乡的土地挑选出一部分授予他们作为建城奖励,同时赐予粮布、住宅助这千余人在夏邑安家。夏谕还让他们延续在周王畿时的姓氏,从此他们便是夏邑的国人了,以后大概率会成为四乡的“乡村公务员”。

    先有活命之恩、后有立业之助,对这千余人来说,孟子的恩情似乎真的还不完了。

    夏谕并没什么让他们拿命还的意思,比起索取脂膏,他心中更多的是责任感。这一千多人本就是他带出的王野,一路跟随、免费打工,安顿这些人是他最基本的义务。

    夏邑郭区完成了,物料却不够了,剩下的内城与外郭的修建,夏谕打算留到明年。他现在的重心更多的是放在整军方面,白天大半时间都待在军营中,树立自己的威信。

    九月,有使者自曲阜来访,随之而来的还有大批工匠、吏员,为齐鲁两国会盟筑台阁做准备。夏谕也从军营中抽身,开始为齐鲁会盟铺路。

    会盟的日期与地点,齐鲁两国高层在上半年就已经定下,汶北大泽之畔,两国交界处的一座小丘之上。

    这并不齐鲁两国第一次单独会盟,一百多年前,鲁国曾与齐国盟于鲁西北,在大野泽畔,济水以南建筑盟台。

    那次会盟,两国约为兄弟,筑台祭天,盟约有云:两国世代友好,自定约之日起,将此盟台署名记之,由鲁国派兵驻守。盟台上建烽火台,烽火台上堆置柴草畜粪,遇到紧急情况,及时点燃,白昼浓烟冲天,夜间火光映野。各地驿站,看到警报,就能及时传报齐国,齐国闻讯,就要发兵相助。

    这是多么感人的情谊,让人不禁感叹齐鲁两国一衣带水,守望相助,不愧为兄弟之国。

    那…现在那座济水之南、大泽北岸的会盟台还在呢?

    在啊!当然在!夏谕遍观曲阜经典,百年前的齐鲁会盟之事他当然知道。

    那座盟台就在齐国境内好好待着呢。距离也不远,他要是驾车出国速度快点,一日便至。

    鲁地变齐土,连盟台都能有自适应国籍,夏谕猜测齐、鲁两国先君盟约之时,应该没有指着济水发誓吧?

    汶阳这边,鲁国方面的有司人员来了没多久;齐国方面的人也到了,而且来的人比鲁国多了不少,可见所建工程不小。

    领头之人夏谕也认识,鲍牧,齐国外交部长的孙子,如今已是古丘大夫 、少司行。这坐火箭一般的升级速度,给夏谕羡慕坏了。

    该说不愧是以后板上钉钉的鲍氏宗主吗?作为世卿世碌制最大受益者之一,有功就升真不是玩笑话。鲍牧简单一趟鲁国之行,就已经升到外交部三把手了。他孟某人在洛阳拼死拼活,鲁公姬稠也没个赏赐什么的,如此庸主活该他被架空。

    吐槽完鲁公,夏谕给子路使了个眼色,而后俊逸面容上显露笑意,声音颇有些慈祥:“贤侄,别来无恙。”

    少年阿鲍望着越发俊逸飘渺的故友,本想嘴贱调侃两句,听到这话当即面色一怔,随后苦着脸朝着二人道:“仲父安好。”

    “子路兄安好。”

    夏谕:“……”

    子路:“……”

    当着鲍老爷子的面认的干叔侄,二人相见有些礼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